法国005: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
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Muse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畔,博物馆的前身是路易十三下令建造的皇家药用植物园。
这座历史悠久,占地达22公顷的巨大博物馆,集世界最丰富、最罕见的动植物和矿物标本之大成;聚动物园、植物园、高山公园、古建筑、实验室、图书馆和暖房于一体。
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简称MNHN)共有13个遍布法国各地的分馆,其中巴黎共有3个分馆:巴黎植物园(Galleries, Gardens, Zoo-Jardin Des Planets)、人类博物馆(Musee de L'Homme)以及巴黎动物园(Parc Zoologique de Paris)。
在巴黎的这三个场馆中,巴黎植物园所在场地便是曾经的皇家药用植物园,是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的核心展馆,园内除了众多被列为历史古迹的建筑,还有画廊、植物园、动物园和图书馆等各式展馆。
建馆历史
在路易十三时期,皇家药用植物园(Jardin royal des plantes médicinales)于1636年开始建造,历时五年建成后,当时由皇家医师管理。1718年路易十五宣布取消其药用的功能,使其成为了单纯的皇家公园,并专注于自然史。
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后,科学普及理念盛行,1793年,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正式建立。园区里提供了植物学、化学和解剖学三类课程,免费以法语向公众授课。
18世纪的大部分时期,这座皇家公园都由博物学家布丰(Buffon)管理。1777年,法国政府在御花园里给他建立了一座铜像,座上用拉丁文写着:“献给和大自然一样伟大的天才”,这是布丰生前获得的最高荣誉。
法国大革命后,皇家机构非常幸运的保留了下来,皇家公园被12位教授改建为国家自然博物馆,其中包括了解剖学家乔治·居维叶(Georges Cuvier)、进化论先驱让-巴蒂斯特·拉马克(Jean-Baptiste Lamarck)和植物学家艾蒂安·若弗鲁瓦·圣伊莱尔(Étienne Geoffroy Saint-Hilaire)等人。
该博物馆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收集藏品并进行科学研究。其在19世纪蓬勃发展,特别是在化学家米歇尔·尤金·谢弗勒尔(Michel Eugène Chevreul)管理期间,其与巴黎大学在科研领域旗鼓相当。例如,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Antoine Henri Becquerel)在任博物馆应用物理主席期间(1892-1908)发现了铀的放射性。
19世纪,博物馆开始扩张计划,陆续设立地质学与矿物学馆(1837)、动物学馆(1889)以及古生物学与比较解剖学馆(1900)。博物馆自1907年取得财政自主权后,逐步在植物园以外的地点开放更多设施,例如动物园(1934)、人类博物馆(1937)等。
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分部遍布法国,包括最开始的皇家植物园,其位于巴黎五区,其内包括矿物学与地质学馆、古生物学与比较解剖学馆和著名的进化馆。博物馆植物标本馆代号为P,其中保存了大量重要的植物标本,约有8百万份。
人类博物馆位于巴黎十六区,其展品关于人种学和体质人类学,包括文物、化石等。巴黎十二区文森森林的万塞讷动物园和滨海塞纳省克莱尔动物园,都为博物馆的一部分。
02
场馆概况
国家自然博物馆由众多的展览建筑组成。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古生物馆和比较解剖馆一道占据了植物园入口左侧的一幢巨大的18世纪的石头和红砖建筑。
在19世纪,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西德·德奥比格尼(Alcide Dessalines d'Orbigny)收集了一万多件无脊椎动物化石。随后,法国科学院院长让·艾伯特·戈德里(Jean Albert Gaudry)为博物馆建起了真正的古生物陈列。
--- 古生物馆 ---
比较解剖学馆主要通过现存脊椎动物和灭绝动物之间的对比,阐述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与关系。厅内陈列约650具骨架,涵盖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重要展品包括霍加狓、独角鲸、大海牛、塔斯马尼亚虎等。
古生物学馆按时间顺序进行布展,从古生代的恐鱼到中生代的帝鳄和恐龙,如梁龙、禽龙、三角龙,再到新生代的始祖马、磷灰兽和埃及古猿,展示了5.4亿年来地球上的生命演化史。三层展示地球上近35亿年来的无脊椎动物和植物。
比较解剖学展厅通过650多副动物骨架,展现了群体之间同源器官的进化差异和为适应生存环境而发生的演化。前面是食肉和食草动物的骨骼,后面是海洋哺乳动物。最大的标本是一条20米长的鲸鱼骨骼。这里有许多珍稀和已灭绝物种的骨骼,如属于路易十五的犀牛骨架和1961年灭绝的澳洲袋狼。从全球范围收集的动物化石和骨骼构成了该展厅壮观的场景。
在古生物馆的展品中有一具完整的蒙古野驴骨架和一具完整的披毛犀骨架,都产自中国的萨拉乌苏地区。还有在泥河湾发现的三门马的正型标本,是一件完整的头骨和下颌骨。这些产自中国的化石都是由法国的德日进和桑志华神父于上个世纪20年代采集的。(延伸阅读:北疆博物院)
古生物馆与比较解剖馆被安排在一起并不是偶然的。实际上,比较解剖学对古生物学,特别是古脊椎动物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将今论古”是古生物学研究的一项基本原则。
博物馆不光有比较解剖陈列,还有比较解剖实验室。实验室在一幢正门上方安放着著名古生物学者乔治·居维叶(Georges Cuvier)的头像的独立建筑内,用粗糙的灰岩块砌成的这幢楼房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当年居维叶就是在这里研究比较解剖学。
--- 矿物馆 ---
从植物园沿着以法国矿物学先驱之一赫羽依(R. J. René Just Haüy)的名字命名的赫羽依廊(Allee Haüy)可到达位于进化馆东侧的矿物馆。
早在路易十三统治时期皇家药用植物花园创建时,国王便在这里存放了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的矿物,藏品中以法国皇帝路易十四所搜集的1000件宝石和2500件陨石最为吸引观众。18世纪时,这些矿石还被用作收藏与研究之用,到了现在,这里收藏的矿石依旧对研究地球、陨石、太阳系与星尘等起到重大作用。
展馆中心展示着二十颗巨型水晶,与其他60件作品构成了博物馆一道绚丽的风景。两侧设有八个主题展窗,涵盖着关于矿物学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在这里深入了解水晶形状和颜色的多样性。
馆中收藏超过77万件物品,涵盖矿物、晶体、贵重宝石、皇家珠宝等类别。馆藏超过13万件矿物标本,4000多颗陨石、约2.4块内生岩石标本、约30万块外生岩石标本、13.3万种矿物和深度超过8.5公里的海洋沉积物钻探标本。
展览通过丰富多样的实物,介绍了矿物形成年代及斯特伦茨矿物分类系统(Strunz Classification)。此外,馆内还有约4000件来自火星、月球和太空的陨石,例如恩西斯海姆陨石、车里雅宾斯克陨石碎片等。
馆中常设展“地球的宝藏”的核心展品为18件来自伊利亚·德列夫(Ilia Deleff )收藏的大型水晶标本,其他展陈亮点包括路易十四大蓝宝石、查理十世大欧泊、亚历山大一世的镶钻鼻烟盒及玛丽·路易皇后的粉托帕石首饰套装等。
--- 古植物馆和昆虫馆 ---
植物学标本馆坐落在路易十三国王1635年创建的皇家公园内,于1935年建成,约有800万件植物标本,包括大量珍贵的植物标本和历史藏品。由于国家自然博物馆从20世纪末开始更加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研究和教育工作,所以植物学的研究也愈发得到重视。
植物学标本馆入口的大理石雕像是根据植物的自然特征制订了以科为主的植物分类体系和命名法的植物学家米歇尔·阿丹森(Michel Adanson)和最早系统地将显花植物进行分类的植物学家安托万·罗兰·德朱西厄(Antoine Laurent de Jussieu)。
昆虫馆展出了1500件标本,是从世界上最漂亮或最奇特的昆虫中挑选出来的,它们具有奇特的形状、色彩或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性状。
--- 人类馆 ---
人类馆(Musée de l’Homme)位于夏乐宫南翼,内部展示人类的进化史、种族多样性与社会文化。
馆中常设展共陈列1800件物品,以人类化石和模型为主,通过“我们是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往何处去?”三个问题引出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史。重要展品包括人类祖先“露西”化石的复制品、尼安德特人头骨、史前人类壁画等。
馆内第一部分探讨了是什么让人类脱颖而出,同时又是什么让人类更接近数百万其他物种。参观者通过展览会发现,人类之所以与众不同,与其说是因为其解剖学,不如说是因为它意识到自己和世界,就像它意识到时间和死亡一样。
把握人类的统一就是要理解每个人都属于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形成了他们,并在社会上影响了他们。例如那些衣服、纹身、穿孔或是用来标记社会等级的旧习俗,其结果是文化、社会和人类的多样性。
在参观者眼前,物体展示了世界的多种表现形式,从非洲到大洋洲,经由欧洲、亚洲甚至美洲。在团结人们的纽带中,言论有着特殊的地位。享受聆听不同语言的乐趣。虽然人类有7000种语言,但其中的6个群体便覆盖了世界人口的75%。
人类馆收藏着廊括了各大洲各人种的人类学资料,也包括法国人早年在中国的西藏和凉山地区拍摄的珍贵照片和收集的生活用品,还有人类进化的陈列,有大量的化石和石器。人类馆的门厅内随时有最新的人类学考察和发掘的图片和实物展览。
--- 进化大展馆 ---
进化大展馆(Grande Galerie de l'Évolution)是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原动物馆,它是1889年建造的一个铸铁和玻璃结构的建筑,有一个巨大的中庭和三层的环廊,1000多平方米的玻璃屋顶为中庭提供照明。
1994年,展馆翻新改造后重新向公众开放,更名为进化馆。进化馆分为“生物的多样性”“生命的演化”“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三个部分,展览通过7000多个标本,为观众讲述生物的多样性和进化。
0层是海洋生物。一层中央是来自非洲大草原的动物群,周边是撒哈拉动物群,热带森林动物群,北极和南极动物群等。二、三层环廊上讲述了有关物种的多样性、进化论、濒危和灭绝物种、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以及一些珍贵和特殊的藏品。
1630年,第一批动物学标本被收藏入当时新创立的自然历史阁。但随着博物学家在世界各地旅行带来越来越多的标本,自然历史阁再也装不下了。于是,一个花费了12年时间建造的动物馆在1889年落成,此时的收藏已超过100万件动物标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动物馆受到的损坏未能得到及时的修复,且每况愈下,不得不在1966年由于安全原因而关闭。一直到80年代重建计划才开始,而此时生命进化已成为大众和专家都共同关心的的主题,所以动物馆被重建成了进化大展馆。
在进化大展馆内,海洋动物的骨架以及各种鱼群和珊瑚带领观众探索海洋黑暗世界中的生命,非洲大草原的哺乳动物和它们的捕食者们展示了食物链的奥秘。除此之外,南美洲热带雨林的各种生物(貘、食蚁兽、蟒蛇、美洲虎、树懒等)、撒哈拉沙漠的生物群(单峰驼、沙狐等)以及北极或南极的动物群(北极熊、帝企鹅和竖琴海豹等)也都能在这里寻得身影,带领人们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展馆还通过展示对解剖学、化石和分子的观察和研究,让访客了解到一些生命机制的基本法则,例如达尔文(Darwin)的进化论、孟德尔(Mendel)的遗传法则等理论。同时,展馆通过展示濒危和灭绝物种的标本和雕像,提醒人类曾经犯下的错误,让人们思考如何保护自然。
自2014年开始,展馆内还有独特的声音效果配合展示——交织着剧烈的风暴、动物的叫声和昆虫的嗡嗡声,再加上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玻璃屋顶带来的自然光线,很好地模仿了草原上日升月落的一天,为参观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游览氛围。
--- 植物园 ---
巴黎植物园(Jardin des Plantes)位于法国巴黎市区的赛纳河左岸,紧邻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花园占地面积69英亩。巴黎植物园历史悠久,是17世纪路易十三王朝时代开辟的“皇家草药园”,直到路易十四时代扩大范围,收集、种植世界各地的奇花异草,成为一座皇家植物园,前后历时五十余年。
植物园内具有标志性的景点便是透视广场(Les Carres de la Perspective)。它位于两条小巷中间,由5个矩形的广场组成,两侧被修剪成双层树冠的梧桐树亭亭玉立,中间种植着各式各样花卉植物,一年四季,这里无时无刻不在展现着绚丽多变的景观。
植物园的小径园区分为好几个部分,包括植物学院、阿尔卑斯花园、玫瑰园、迷宫和鸢尾花园。植物园两侧的林荫道由高大的法国梧桐构成,它们的树冠都经过精心的修剪,形成两道整齐的方形绿色屏风。林荫道内侧是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花圃,边上是一座座由鹅掌楸修剪成的树塔。
植物园中有两个壮观的温室,一个是热带温室,里面充满了湿热的空气,生长有香蕉、苏铁、露兜树和蕨类等;另一个是墨西哥温室,栽种着美洲仙人掌、墨西哥龙舌兰、马达加斯加的特有植物以及非洲南部的肉质植物,一共有几千个种。
植物学院(L’Ecole de botanique)位于植物园的中心,根据分类,这里种植了反映进化历程的近2500种植物。从植物学院还可以前往阿尔卑斯山花园(Jardin Alpin),这个隐秘的空间种植了超过2000种在极端环境下生长的植物,为人们探索世界山脉提供了条件。
如果参观者是爱花人士,则一定不会错过浪漫的玫瑰园(Roseraie),这里种植着300个品种的玫瑰,共同讲述着玫瑰的故事,还有一条走廊穿梭其中,让人们可以漫步在花的世界里。除此之外,这里还有荷兰式的鸢尾花和多年生植物花园(Jardin d'Iris et de Vivaces)。
--- 动物园 ---
巴黎动物园(Parc Zoologique de Paris)建于1931年,最初用于展览殖民地的物种,让公众能在“自然”环境中发现异国情调的动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动物园的建筑开始年久失修,不再适合部分动物的居住。
2000年,大约900名动物园的居民前往其他欧洲公园。除了一些狐猴和16只长颈鹿。经过了5年的闭园处理和27个月的重建后,动物园于2014年重新开放。
动物园内有不少珍稀的动物,包括240头哺乳动物、500只鸟类和130只爬行动物,面积为5.5公顷。最奇特的是其中还有一个显微动物园,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在森林中和人类生活中的微小动物。
动物园中其中珍稀动物包括普氏野马、霍加狓、倭河马、狐猴、麋鹿、云豹、懒猴等,1973年中国赠法大熊猫“黎黎”“燕燕”也曾在这里展出。
延伸阅读:
法国的博物馆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mnhn.fr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